top of page

狀況外の實踐-另類療法的藝與術|Practice Beyond Condition- Art as Alternative Therapy


狀況外の實踐−另類療法的藝與術 Practice Beyond Condition- Art as Alternative Therapy

展覽時間|2019.11.15 (五)-11.25(一) 開幕座談|2019.11.15 (五) 16:00 展出地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視覺館一館一樓大廳 實踐指導|高千惠 論述撰寫|黃瀞瑩 藝術家|宇田奈緒 、李佩姍 、洪鈞元 、陳冠穎 、陳昱榮 、陳聖元 、曾國榮 、黃舜廷 、廖昭豪 、蔡佳宏 主辦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應用藝術研究所 展覽網站|https://pbcaaat.weebly.com/

Time| 2019 11.15 Fri. -11.25 Mon. Opening & Forum| 2019 11.15 Fri. 16:00 Venue| 1F, Visual Arts Building 1, TNNUA Concept Advisor| Kao, Chien-Hui Essay Writing| Huang, Ching-Ying Artist| Nao Uda、 Lee, Pei-Shan 、Hong, Jun-Yuan 、Chen, Kuan-Ying 、Chen, Yu-Jung 、Awan Tan 、Tzeng, Gou-Rung 、Huang, Shun-Ting 、Liao, Chao-Hao 、Tsai, Jia-Hong Organizer|Doctoral Program in Art Creation and Theory & Graduate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 TNNUA WEB|https://pbcaaat.weebly.com/

展覽論述│

在藝術實踐語境朝向參與式、檔案化與文件性的此刻,以及藝術所允諾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之外,本次展覽,我們選擇將焦點回返至一個也許比較偏向內需性的位置,一種藝術起源論的可能詮釋-有關於藝術中的治療性問題。 藝術的治療性,不完全等同於藝術治療(art therapy)的療癒。如同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在《巴西幻之旅(The Space in Between)》中的自我揭露與靈性療程,恐怕無法被單純認知為個體化歷程或另類治療的個案實錄,仍舊必須回到藝術家身分與展演、再現等層次,去思考藝術家在其自傳性紀錄片中引進靈媒對話、薩滿儀式時,是如何在高度分化的當代展演場域中製造出現代性經驗無法化約的時空維度。換句話說,相較於療癒所指向的內在和解,藝術的治療性,或許更趨向於去見證存在於世卻尚不可解的諸種先驗結構。 瑪莉娜的《巴西幻之旅》並非特例。我們注意到,在經歷過田野調查與考現學等朝向在地經驗的方法論辯證之後,泛靈論、神祕學、民俗治療、靈性與藥物經驗、原民宇宙觀,於今日的當代藝術世界正逐漸形成一種趨勢。此趨勢一方面召喚著前現代經驗的現身,同時亦反身指認當代社會發展的不均與斷裂。也因此,在島嶼的現場,我們的近身之處,新自由主義發展過程中被排遺的歷史亡魂、殖民經驗的交互壓迫所疊加的累世業力,高劑量的感官刺激與單子化的生活所形成的過剩虛無,在藝術的視域中陸續臨現。 與此同時,田野深處勾連出的生命敘事、精神地理與歷史暗部,不再只是藝術的問題,更牽涉到「交互安置」的類療癒經驗。創作主體不再僅是以個人的敏感度,在藝術的自治性場域中對世界形成鏡映,毋寧說,創作者更像是一個接榫的部位,透過藝術去締結契約與同盟。是在這個層面的意義上,我們選擇將藝術中的治療性詮釋成「在流離失所中尋求安身/魂之所的持續行動」,它因此牽涉到流離的情狀、失所的原因以及安身/魂之所以可能的條件。 在本次展覽中,我們注意到創作者聚焦於身體介面,在「超驗」與「臨在」間製造出迴旋空間。不論是透過影像的虛構形式實現情感的敘寫與補遺、在超驗存有的預設中以儀式性的部署探究身體或慾望的界線、在邊緣之境自我裝配為移動載具逕行漫遊,或是製造另一維度的神聖空間、在直觀層次進行當下體感的材質實驗,這些聚焦於超驗與臨在之間的演練,在日常的維度上逕行實境擴增。換句話說,藝術家的身體與意識不僅是收納田野資料的感性容器、在異質經驗現場測度其張力的石蕊試紙,它調動了既有的感知模式,現地製造出某種非日常的內在平面。 雖然聚焦於一個偏向內需性的部位,但我們並未放棄他者的世界,甚至更想指出,正是源於此種內需性,它讓藝術能夠生產出共感的群體與另類的連結,透過一種不具有明確目的地的治療性,進行狀況外的實踐。

實踐指導│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評論者、策展人。現為國立太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客座教授。

論述撰寫│黃瀞瑩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關注領域為歐陸美學、藝術哲學,特重於行為藝術、現當代原住民藝術與相關參與性實踐計畫。2006年開始參與高美館南島當代藝術計畫人物特寫採訪專欄至今。曾策展「存在物與思辯:微不足道就只是輕淺薄皮」、「井底計畫2-autofree」「再現原始:原民/原始藝術再現系統的探討」、「都蘭印象(協同策展)」、「微分影像」。文章散見於藝術認證、今藝術與藝術觀點。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